最新资讯
踏碎智能医疗的薄冰,进击的可穿戴设备
来源:
经过2年时间的热炒,可穿戴设备逐渐褪去了最初时尚、炫酷的概念,虽然该领域泡沫依旧,但很多人已经开始思考可穿戴设备下一步实用性的方向。智能医疗被认为是可穿戴设备的主战场,研究机构IHS预测未来医疗健康领域的可穿戴设备占可穿戴设备的份额将超过50%。就目前来看,可穿戴设备依然徘徊在智能医疗的边缘。由于涉及到跨界创新,可穿戴设备在智能医疗中占据一席之地需要一个长期布局的过程,那些坚持专业级设备研发、持续的数据积累将在智能医疗浪潮中成长为行业中优秀企业。
同质化中的突围:专业承载可穿戴设备未来
纵观市面上已有的各类可穿戴医疗设备,大部分产品所能提供的是运动计步、卡路里消耗、热量计算、睡眠监测等技术门槛不高的几项功能,且不少设备对于步数、热量等数据的计量并不准确,并不能为用户带来实质性价值。引用一位用户的吐槽:“计步?知道自己每天走了多少步真的有意义吗,一个十几块的计步器一样能有这功能,显示还更直观;计睡眠时间?每早起来,不用看我也知道自己昨晚睡得好不好,睡得不好,数据再好也不会给我打鸡血”。可以说,这种同质化严重已成为可穿戴设备泡沫的典型代表,各种概念短时间内虽然能吸引一部分用户购买,但是冲动消费无法产生持续的购买力,已经购买的用户也不会持续、长期佩戴。
将多个所谓的智能化功能揉进一款设备,不如从用户需求出发,仅以少数专业性的功能解决用户问题来得实际。可穿戴设备领域很多从业人员已意识到该问题,产品研发方向开始走出科技元素和IT工程师思维,从用户消费习惯出发走向真正的跨界,将有用户需求的功能做到专业级标准,在一片同质化的泡沫中,专业化将是承载可穿戴设备未来的核心要素。可穿戴设备用于智能医疗是专业化的一个典型标志。近日,美国知名科技媒体《连线》杂志撰文称:当前的可穿戴设备越来越多地用于记录健康人群的步数、睡眠、运动状态等,而忽视了真正的核心用户群体和核心功能需求,真正可穿戴设备受益的应该是老人、慢性病患者等人群。这些核心受益人群将构成可穿戴设备在智能医疗领域的用户基础。
谨慎乐观:在传统医疗体制中找缺口
科技进步通过重构传统生产经营模式而形成产业革命,对于可穿戴设备医疗设备,未来的应用场景让人神往,但可穿戴设备应用于智能医疗中离不开医疗体制渐进式改革的这一大背景,因此应保持以谨慎乐观的态度,在医疗体制改革中寻找可切入的薄弱缺口。
1994年,中国医疗的序幕开启,经过20年的渐进式努力,虽然有了不小成就,但“看病难、看病贵”这一医疗领域的顽疾依然没有解决,有限的医疗资源集中和垄断的格局依然没有打破。近几年中智能医疗的兴起,在辅助医疗改革中起到了巨大作用,但依然未能打破有限资源垄断格局。我们不妨从一个简单的老百姓门诊就医流程入手分析:
以上简单的就医流程中,检查和就诊两个环节的资源一直集中和垄断在医院手中,这些资源由于管制和历史原因,无法形成市场化竞争格局,医疗改革的一个核心点就是要打破资源的垄断。智能医疗已有了实质性进展,从寻医问药网站或应用、医院信息化、药品医疗器械信息化追溯等,其中医院信息化出于提升医院效率,由医院积极推动;寻医问药网站或应用极大解决患者对医疗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有用户强力推动;药品和医疗器械信息化追溯由制药商和医院精细化管理需求所推动。现有智能医疗的进展暂未触及检查、就诊这些核心资源,虽然远程诊断推动多年,也未形成规模,因此智能医疗对现有医疗模式并未带来变革。
可穿戴设备兴起似乎开始触及医疗流程中的核心资源环节,通过体征监测的穿戴设备,快速、实时获取患者各项指标,并通过各类通讯网络上传至医院数据库,无需再去医院排队并支付昂贵的检查费用;通过可穿戴设备收集的医疗数据开展的大数据分析,实现远程诊断、疾病预警等。乍一看,可穿戴设备似乎真的要颠覆就医流程,但实际上,即使暂时抛开医疗体制改革不说,要实现这一目标,一方面,可穿戴设备必须突破医疗级的技术门槛,获得国家药监部门的权威认证,且其检测数据能够得到主流医院的电子病历的认可;另一方面,可穿戴设备采集的离散体征数据无法达到大数据分析的要求。可穿戴设备成为智能医疗的引爆点,需要在医疗资源集中垄断的格局中找出缺口,即先从现有掌握核心资源的医院面临的一些痛点入手,渐进式突破。
慢性疾病预防切入:寻找可穿戴设备优秀企业
患者习惯和体制机制的限制,使可穿戴设备在传统的就医模式下很难实现突破。当前,慢性病作为医疗领域的顽疾,由于其周期长以及就医频次高的特点,为主流医院带来很大困扰。举例来说,高血压、心脏病等慢性疾病在医院间断性的检查往往很难带来有价值的监测数据,而频繁的就医不仅给患者带来经济压力,也为公共医疗资源带来压力。若能提前预警并持续预防慢性疾病,则很大程度上解决传统就医方式的痛点。
据权威机构估算,用于慢性病的预防费用与治疗费用的比例大概为1:8,从治疗向预防转移成为慢性病防治的趋势。可穿戴设备在慢性病的预防领域迎来发挥的舞台,对于慢性病的预防,一方面需要长期、持续的监测,方能形成规律性数据,另一方面需要多参数数据的综合分析。
慢性病患者对于体征测量穿戴设备的舒适性程度的要求或没有娱乐性穿戴设备高,但是无创或无感方式采集体征数据的设备将为用户带来较高的体验;另外,具备医疗级的可靠性、具备监管机构医疗许可等条件也是必不可少的。当然,此类专业、技术门槛高的可穿戴设备,需要经过漫长的研发、资质认证和积淀,因此,除了一些具备资金实力的传统企业外,创业企业切入该领域就需要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实现充足的现金流保障持续的专业级医疗设备研发。目前已有部分创业企业,通过为To B端的大客户提供涵盖软件、硬件、服务的定制平台,形成营收和利润,保障持续的医疗级设备研发;在To C端以渐进的方式,实现用户培育和产品迭代。
慢性疾病监测为可穿戴设备在智能医疗领域提供一个用武之地,也成为传统医疗体制薄弱环节的突破口,逐渐将部分垄断的医疗资源推向市场化。未来当国内医疗体制改革有了实质性进展时,市场前期积累的积极性将快速爆发,智能医疗的也随之迎来爆发,这一历程中期待那些在专业级穿戴医疗设备深耕的创业企业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