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讯
构建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新模式
来源:
国务院日前发布的《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培育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新模式”,强调鼓励和支持制造企业深化互联网应用,以模式创新带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业务创新,促进实现企业内外部纵向集成、企业间横向协作以及跨产业链、跨环节的深度变革。
当前,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进入深水区,以互联网为核心生产力和创新要素的制造业新形态正在加速形成,贯穿制造全过程、产品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的模式创新全面铺开。经过不断探索、实践,我国企业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模式创新上取得了明显进展,部分领域亮点突出。但是,在创新意识、创新手段、创新能力等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与瓶颈。
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模式创新存在不足
对模式创新的本质认识不足。从深度和广度上来讲,企业对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模式创新的本质认识还不够全面和清晰。模式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建立在业务流程重构的基础之上,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根本性转变。但是,大多数企业模式创新还集中在技术端如何更多地引入先进的信息系统、在设计制造端如何更好地实现与消费者的交互、在销售端如何更快地拓展推广渠道,没有从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谋划对生产方式、业务流程、组织形态等全方位的重新塑造,缺乏强有力的制度设计,无法真正实现从被动创新到主动创新的转换。
开展模式创新的手段不足。与技术创新相比,一些环节的模式创新存在低门槛、同质化的特点,大部分企业往往采用复制模仿的手段,如购买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搭建电子商务平台等等,就认为实现了模式创新。尽管通过模仿创新,一些领域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但企业的模式创新经验并没有形成有效积累,在未来很难摆脱对模仿创新的路径依赖。比如,很多企业都自建了电子商务平台,但是仅仅基于平台开展简单的展示交易活动,而并不重视商务数据的挖掘,及其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反向指导作用,因此在初期阶段可能会享受到销售额提升带来的收益,而长久下来反受日渐上升的平台运营成本所拖累。
推动模式创新的能力不足。一方面,国有企业拥有相对集中的科技创新资源和高端人才资源,承担着国内技术突破和技术创新的重任。但由于国有企业大多处于相对垄断的行业,缺乏市场开拓能力和敏感度,对市场需求的反应也不够及时,模式创新能力也相对较弱。另一方面,在电子信息、互联网等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行业,民营企业拥有很强的模式创新活力,但由于自身制度和客观条件限制,缺乏实实在在的技术创新支撑,模式创新能力总体不强。
基于大数据技术推动模式创新
大力挖掘数据价值。数据是系统的灵魂,是企业未来的价值中枢。从智能机器的信息采集到企业管控的智慧决策,各类系统的运行管理与优化都是以智能设备之间传递的数据为核心,通过准确、及时、丰富的数据流解决制造系统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在优化生产、提升服务、完善供应链管理等方面为企业创造价值。建立符合企业实际的数据应用体系,基于大数据技术推动模式创新,是培育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新模式的首要任务。
着力深化集成应用。集成是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推动模式创新的前提和保障,集成应用水平的高低深刻影响着融合发展新模式的成功与否。当前,我国企业集成应用基础较差,打通过程控制和企业管理环节的制造执行系统的普及率不足20%,实现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数据互通的企业仅为18.7%,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业务全面集成的企业仅为6.8%。企业应当积极推动综合集成,为培育融合发展新模式奠定必要的基础条件。
切实打造新型能力。互联网环境下,覆盖研发创新、生产管控、供应链管理、经营管控、财务管控、用户服务等全过程环节的应用能力建设,既是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培育新模式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其强调的不是信息技术简单粗暴的引入,而是信息技术使用能力在各个环节充分发挥作用。同时,模式创新是一个系统化工程,需要发展理念、发展战略、管理体系、组织流程的适配优化,从而更好地促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信息化研究中心 高婴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