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讯
2016中德智能制造企业家大会成功举办,《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加速对接
来源:
由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南京市江北新区管委会主办,中德智能制造联盟承办的2016中德智能制造企业家大会日前在南京成功举办。
现场高朋满座,中德双方与会企业家热情高涨,深入讨论了双方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合作方向和重点,憧憬着未来。
会上成果丰硕,来自德国莱茵集团和中国软件评测中心、中国贸促会贸易促进中心、南京大学经济学院、浙江大学经济学院以及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等6家单位在嘉宾的见证下,签署了相关战略合作协议及谅解备忘录。
近400位中德企业、科研机构和大学的代表出席会议并参与了同期举办的中德合作项目经验分享交流会、中德智能制造企业项目推介会及中德企业交流对接会,通过经验分享、项目推介、磋商交流等形式寻求各自业务领域更多对接点,进一步推进了中德智能制造合作迈上新台阶。
优势互补合作加速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酝酿新的突破,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加速融合和创新应用,不断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给制造业带来颠覆性变革,有望重塑全球产业竞争格局。以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为特征的智能制造越来越受到重视,世界各国和众多企业都希望借助智能制造这一新方法、新技术、新模式,将消费和需求有效衔接起来,实现供给侧的自我更新和自我优化,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性能,创造新的市场空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德国近年来提出“工业4.0”战略,智能制造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吸引了各国的高度关注。我国也已出台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首个十年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将智能制造作为“十三五”及今后一个时期制造业创新发展的重点和主攻方向。
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在大会致辞中强调,《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是中德双方为应对新一轮全球竞争而采取的新战略,两者异曲同工,殊途同归。这为两国间和两国企业间深化交流、合作奠定了基础。
“中德制造业具有很强的经济互补性,在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以及中小企业发展等领域,双方合作空间和发展潜力巨大。希望两国企业家能够依托中德智能制造联盟等共享共赢平台,进一步加强交流,发挥各自优势,在智能制造相关技术研发、标准体系建设、示范项目推进、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进一步对接合作,推动《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战略对接,落实两国领导人达成的共识和中德政府间磋商成果。”辛国斌表示。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驻上海代总领事白约恩在致辞中表示,我们生活在充满变革时代,需要我们应对数字化的转变,因此德国“工业4.0”以及《中国制造2025》战略在合作当中起到重要作用,希望双方进一步展开合作,以便深化相互信任,同时共同解决信息安全、标准制定等问题。
据GIZ大中华区首席代表翱鸽介绍,到目前为止,中德双方智能制造的合作已呈现多样性和多元性。比如说在标准化领域,中德双方都有一些工作组,来开展相关的合作。另外,中德两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也已经开展了很多在智能技术方面的研发合作,包括智能充电系统以及智能电网、智能电表等。在产品安全方面,目前在协调中国和德国专家,能够起到安全方面的监督作用,使得一些产品能够进行数字化的互联。此外,2016年也组建了新的工作组,去满足双方新的需求,促进双方的合作。
会上,工信部规划司副司长李北光呼吁,下一步中德双方企业家要围绕应对未来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所需要的关键共性技术,加强合作创新,使创新成为中德合作新引擎。在战略上,加强《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深入对接;在知识产权上,加强科研机构技术交流与合作;在标准制定上,着重加强智能制造标准化领域合作对接。另外,还建议共同搭建产业、区域、企业三个层面的创新平台,开展重点领域课题研究、试点示范和人员交流培训。
智能制造要循序渐进
本次会议,专家和企业家各抒己见,思想的火花激烈碰撞。各方均认为,无论是“工业4.0”还是智能制造,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解决很多问题。
菲尼克斯(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裁顾建党认为,创新机制是智能制造的基础。“如今我们谈‘工业4.0’和智能制造的时候,中国制造业必须要跨过工业文明的基石,注重品质和创新,没有品质和创新为基石的任何‘工业4.0’和智能制造对中国的制造业转型都是缘木求鱼。那么对中国而言,若要引领未来的创新,第一,要有创新的机制,要把中国创新机制和德国创新机制有机结合在一起,同时,创新是需要脚踏实地的。第二,对中国来讲自主创新和本土创新要能够结合起来,让越来越多优秀的德国企业把创新的根能够和中国的产业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第三,中国要去打造支撑创新的支撑体系,包括专利保护机制,没有对创新和专利的积极的保护机制,就没有人会通过创新去引领企业的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也强调,智能制造要从基础做起,扎扎实实地去推进。“智能制造是发展方向,更是一个过程,我们不能盲目追求,不能仅仅是停留在一些概念中间。产品、质量是企业生命线,就算有条件做智能化,也得从基础做起。”李培根表示,“我们一谈智能制造很容易联想到智能工厂、无人化车间、人工智能、机器换人等等。但是我认为,现阶段可能我们更要从产品、质量、数据等基础做起。对于企业来讲,首先自己要知道产品处在哪个水平,需要分析产品瓶颈在哪里,关注用户体验、个性化,因此,可以通过智能技术去增加产品适用功能、服务功能,还可以通过智能技术去降低能耗、降低成本等等。”
当然,李培根还强调了人的重要性,他认为,智能化不能没有人,要重视人在智能制造系统中的作用,不能仅仅关注智能机器,还要把人的潜能尽可能地发挥出来,进行业务、人才的最佳匹配。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副总经理魏毅寅也认为,对中国企业来说,开展智能制造,要实事求是,扎扎实实推进,主要原因是中国的企业很多在信息化基础、工业自动化能力、智能制造基础方面还要加强,特别是信息化、自动化能力差距比较大的企业,应该首先把基础夯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