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讯
两化深度融合与制造强国建设高端对话(20160708)观点摘编
来源:
7月8日,中国两化融合服务联盟在京召开“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加快生产方式和服务模式变革”两化深度融合与制造强国建设高端对话和研讨会,本次高端对话和研讨会是面向新工业革命的两化深度融合系列论坛之一,也是2016两化融合深度行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原工信部副部长杨学山、原国家海关总署总工程师杨国勋、工程院李伯虎院士等与会领导、专家、企业家围绕中国制造业管理模式提出的机遇与挑战、大企业“双创”的模式与经验、制造企业互联网化转型及其与互联网企业跨界融合的模式与经验、支持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创新的系统解决方案进行了深入探讨。本文摘编了与会嘉宾的精彩观点,与大家分享。 本次会议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指导,中国两化融合服务联盟主办,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北京协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促进中心承办。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两化融合推进处王建伟处长主持会议。
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谢少锋司长以“协同推进融合发展”为主题,从起草背景、总体定位、主要内容、工作安排、有关要求等五个方面深入解读了《国务院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16〕28号),并指出下一步的工作重点:一是建立工作机制,加强对重大问题、重大政策、重大工程的综合协调;二是以文件解读、会议宣贯、专题培训、案例选编、媒体宣传等多种形式组织培训宣贯;三是强化重点工作,研究制定大企业“双创”平台、中小企业“双创”服务平台、“薪火”计划、工控安全保障能力提升等重点工程的实施计划、启动国家工业信息安全保障中心建设;四是开展试点示范,在制造企业“双创”平台、工业云平台、工业大数据服务、工业电子商务平台、行业系统解决方案、信息物理系统(CPS)等六个领域开展试点示范。谢少锋司长指出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是一项系统性、创新性、探索性的工作,需要政府、行业、企业、社会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多方参与、协力推进。
工信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联合工作组秘书长、中国两化融合服务联盟秘书长、工信部电子科技情报所信息化研究与促进中心主任周剑从提出背景、探索与实践、初步认知三个方面围绕“中国制造业管理模式提出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交流。周剑认为,两化融合需要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如驱动要素融合、信息技术与传统技术融合、信息化组织管理与工业化组织管理融合、产业跨界融合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形成全局视野,正确认识并把握融合发展规律,从而在实践中稳定获取预期成效。周剑表示在工信部指导和支持下,工信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联合地方省市、行业协会探索形成了一套两化融合评估引导体系,目前已经有67000家企业参与两化融合评估诊断。进一步提出了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系统地引导企业 解决三个核心问题:一是往哪儿走,从战略到优势到能力,形成战略管控循环机制;二是做什么,从数据、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四个方面形成有机的一体化解决方案;三是怎么做,从领导作用到策划、支持、实施与运行、评测、改进,形成相互嵌套、逐步完善的管理机制。这套方法论已经在3000余家企业贯标推广,400家企业通过评定。基于大量企业实践和相关研究,目前正在积极探索中国制造业管理新模式, 以组织综合效能提升为导向、数据为驱动、新型能力为主线、综合集成为突破口、流程化为切入点、全价值链服务化为方向,引领生产方式和服务模式变革。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政企客户事业部副总经理孙健围绕“支持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创新的系统解决方案”进行了交流,他表示,从整体互联网发展来看,典型的电子商务面向客户的交易和物流的环节将渗透到整个生产的全过程。同时,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流等更多的技术将推动互联网和工业制造的深度融合,未来的制造业企业无法完全单独实现生产的要求,需要价值链整体的协同。孙健表示未来发展有两个趋势,第一是个性化生产,提供个性化产品,精准匹配。第二是个性化服务,依托产品、智能,最终面向客户。 中国航天云网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刘韧围绕“大企业'双创'的模式与经验”进行了交流,他表示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积极响应克强总理在两会上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战略,打造物联网平台、建设双创示范基地、设立人才创新机制。同时在双创项目的管理方式上,设立三创新特区的方式,按照制度化管理、程序化运行、特殊问题特殊处理的原则,给相关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政策保障。现在全集团有近2000个各类双创项目在运行,员工一共15万人,平均75个人有一个双创项目。刘韧表示,航天科工双创工作,未来要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改革科技创新的管理架构;持续提升和完善网络平台功能,让更多企业入驻到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互联网;加速线下智能制造中心与创新创业辅导中心的建设;设立国际工业互联网产业中心,促进双创国际交流;将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双创活动不断引向深入,促进各类双创主体与各类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渠道进行对接,来提高双创的成功率。
海尔集团数字技术服务部技术总监滕伟东围绕“制造企业互联网化转型及其与互联网企业跨界融合的模式与经验”进行了交流,他表示,中国的强大是制造业的强大,未来中国制造是数字化的世界。海尔从智慧生活,互联工厂等方面都做了尝试和探索。海尔建设了智能平台U+,从技术、数据的角度来支撑前端智慧生活的打造,跟用户无穷交互,解决用户点点滴滴的问题。从数据的角度分析,中国企业将来的发展最重要的是数据融合,通过产业链数据互通,使制造业精益求精。在上述四个主题汇报后,与会专家又围绕不同主题开展了深入研讨和交流。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杨国勋、天津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齐二石、青岛红领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金柱围绕“中国管理模式提出的机遇与挑战”展开讨论发言。
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原国家海关总署总工程师杨国勋认为,在当下探讨中国管理模式十分重要,需要找清方向,找对路线,否则难有成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强调要加强管理、防范于未然、有忧患意识。杨国勋认为,以国务院28号文件为指引,我们要抓住创新,创新思路的改革是为了更好地推进两化融合,反过来两化融合也为我们管理的思路创新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同时他也指出,在中国实际管理实践中,改革创新要建立在做好基础管理的基础之上。
天津大学管理学院院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业工程分会理事长、中国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齐二石指出,管理模式和管理系统具有两大特征:一是累积性,是循序发展的过程;二是创新性,是不可复制的,需要和自身环境相匹配。制造企业的生产力创新是“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人”三者的有机结合。在两化深度融合方面,齐二石强调,信息化不能自动的改变原来的物理系统,如果物理系统是错的,则必须由工业化来改变,然后与信息系统配合,才是两化融合;因而信息化不是简单的现有生产系统和管理流程的数字化和计算机管理,而是需要经过工业工程和精益生产的科学改造后再上信息化,或者二者并行推进,才能真正达到两化融合的效果。
青岛红领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金柱分享了红领的转型之路。李金柱认为其中的关键在于“以消费者的需求来驱动整个供应链或者价值链,来提升全要素或者全资源的配置效果”,即C2M(消费者需求——工厂或服务体)模式。其实现路径,就是“两化深度融合”,要点是以消费者需求的数据流驱动所有资源快速反应,实现研发和生产、管理和运营、组织管理体系的全程驱动。李金柱提出,数据驱动智能运营体系和柔性制造的关键不在于生产端,而是要通过研发设计的柔性和指挥调度的柔性,减少或取代生产和管理流程柔性。
中国中钢集团信息管理中心总经理李红、中国大唐集团战略技术部副总经理张悦介绍了大企业“双创”的模式与经验。
中国中钢集团信息管理中心总经理李红介绍了中钢集团在大企业“双创”方面的三点体会。一是要激发活力、鼓励员工创业;二是提供优良的环境,目前中钢已经在北京中关村、天津滨海新区、武汉建立三个创新平台;三是建立新的机制,如带薪创业、带编下海等。同时李红也提出目前双创面临的三点挑战。一是如何处理双创和企业发展的关系;二是如何建立机制使双创与员工个人的创新思维相结合;三是企业创新和企业内部机制的关系。
中国大唐集团战略技术部副总经理张悦分享了大唐电信在“双创”方面的五点经验做法。一是围绕价值创造,做资源型的互联网。二是创新的孵化模式,提供技术平台和资源包,使创业者能够快速搭建完成产品并得到融资,而不只是提供场地、服务和资金。三是与地方政府合作建立落地式孵化基地。四是在机制体制方面,将创业项目放到社会中而不是框在央企体制下,给予其更大的自由度。五是员工创业必须从公司离职,破釜沉舟。目前,大唐电信369孵化平台通过两年多的运行,已经有50多个项目得到融资,整体融资额9.6亿元。围绕“制造企业互联网化转型及其与互联网企业跨界融合的模式与经验”,工信部中欧工业4.0研究院院长郭昕、和君集团高级合伙人赵大伟、长江商学院运营管理系助理教授梁超、亚信集团企业发展部总监郑鑫进行了讨论发言。
工信部中欧工业4.0研究院院长、北京飞马旅发起人郭昕表示,作为纯粹效率工具的互联网红利已经消失。在下一轮的竞争中,只有中国和美国这两个既有工业基础又有较好的互联网发展并进行融合的经济体能够引领全球经济发展。未来所有产品必须是互联网产品,所有产品都应该能够实现人机对话。郭昕也建议政府及大型央企和研究机构能够在核心技术创新方面有更多的参与,引领“双创”方向。
和君集团高级合伙人赵大伟从管理咨询和投资的角度总结民营企业“双创”实践中的新模式,即“联合创业”。联合创业有两类模式。一是以产业龙头企业为主,民营企业与龙头企业合作,基于龙头企业的产业打造产业生态。二是多家企业联合,共同组成第三方平台,在此平台上大家各自贡献资源,多家企业共同作为该平台的权利股东。
长江商学院运营管理系助理教授梁超认为两化融合要防止大型传统企业的“诺基亚化”,当有新产品产生时,即是产生了一个新的竞争维度,不能再用老眼光来看待和衡量。梁超强调在于互联网融合的过程中,中小企业要紧紧围绕自身特点和客户需求开展,并非所有企业都适合开展大规模的定制化服务。
亚信集团企业发展部总监郑鑫认为洞察客户需求、做客户运营商是制造业未来发展的趋势。客户运营商首先要与客户有强关系,其次需要从被动响应客户需求转变到引导客户需求,最后需要从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转变为客户关系的建立者。做好客户运营商的关键是建立四个中心:客户中心、供给中心、场景中心、融合的智能感知中心。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伯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闪四清、阿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粟日,围绕“支持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创新的系统解决方案”展开讨论发言。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伯虎重点介绍了智慧云制造系统(智慧制造云)的研究与实践。李伯虎剖析了智慧云制造的理念、系统体系架构、技术体系,并提出云制造实施的几点原则:一是要围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目标,走良性循环发展的路线;二是要企业一把手挂帅,建立系统工程的观点,按复杂系统工程内涵实施云制造系统;三是要制定激励政策;建立创新体系;组织开展知识、技术、产业发展项目;四是进一步突出中国云制造研究与实施的特点与优势。航天云(专有云、国内公有云、国际公有云)的实践表明了该解决方案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其发展潜力。李伯虎进一步指出,智慧云制造是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一种智造模式、手段、业态,具有中国特色,且有一定优势。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闪四清认为两化融合是一个逐渐的过程,在当下的发展中,互联网的效率红利在逐渐消失,发现战略信息系统的机会也越来越少,越来越困难。因此两化融合下一步如何走,是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闪四清提出,精准化管理、透明化管理、智能化管理、服务化管理是两化融合过程中管理角度的未来发展趋势。
阿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粟日认为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关键在于供应链数据的深度融合和线上线下的深度融合。互联网化的成熟度,是由C端不断向B端扩展的过程,也是资金链和物流链不断扩展的过程,这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而不是刻意为之的过程。粟日强调,在互联网大背景下,数据要共享、共创,千万不能抱着冷战的思维。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胡学同、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总工程师神志雄介绍了地方政府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模式与经验。
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胡学同就推进两化融合和创新谈到了三个抓手。第一个抓手是产品的创新。产品是关键,好的质量和用户体验要比数量和制造精度重要得多。第二个抓手是专业化的服务体系。要利用互联网规律,运用社交化的理念推进专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第三个抓手是开放的评估体系建设,要发现问题、探索规律、总结经验。这有助于企业了解自己的过程,也有助于部门了解到推进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从而出台更好的引导政策。
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总工程师神志雄汇报了广东省两化深度融合的情况。首先,广东省设立了创新驱动的考核指标,成立了贯标督办领导小组,以开展本质贯标为突破口来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其次,开展大企业双创工作,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挥大企业在双创中的引领示范作用。第三,以互联网+新兴制造推动区域制造企业的转型升级,打造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生态圈。第四,实施制造企业与互联网千级工程,推动互联网企业与制造业展开股权合作,推动新技术新产品跨度融合。第五,培育发展互联网制造业新模式,大力发展网络协同制造、个性化制造、服务性制造的新模式。
原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杨学山从六个方面对本次高端对话和研讨会进行了总结。一是本次会议紧密围绕制造业如何由大变强、如何实现制造强国、《中国制造2015》的核心任务展开,紧扣“回归制造业”这一主题。二是“融合”是在当今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中国制造2025和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的特征。三是当前的发展和变革是历史性的、全局性的,体现在产品、工艺、商业模式、组织模式、管理决策、产业链、生态链等制造业的方方面面。四是理清制造业和信息技术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要认识到二者之间不是替代而是融合,新的概念最终要回归到制造业,回归到产品和竞争力上;另一方面要认识到根据具体问题选择解决方法,信息系统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五是管理体系的变革要以企业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和基本点。六是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围绕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变革的方式,其目的是在变革的时代生存和保持可持续竞争能力的提升,新概念要为我多用而不是被新概念牵着走。参加此次高端对话和研讨会的还有华为、德勤、用友、金蝶、敦煌网、小笨鸟、北京和利时、智能云科、Gartner、易往信息、鼎捷、德勤、猪八戒网等知名企业高层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