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讯
工信部科技司:统筹推进两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来源: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编制的《关于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正式印发。围绕该文件出台的重要意义、主要内容,以及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的主要任务等问题,工信部科技司负责人作了详细解读。
把创新摆核心 把企业作主体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引发制造业的制造模式、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和创新模式深刻变革,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都在通过构建以新型创新载体为关键节点的协同创新网络,形成更加利于创新的生态系统,力图巩固科技和产业竞争的主导权。对此,《中国制造2025》部署了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重大工程,旨在通过聚集产业创新资源,打造高水平有特色的国家制造业协同创新网络和平台,形成以制造业创新中心为核心节点的制造业创新体系。前不久,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简称《指南》),主要明确了创新中心的定位、功能、组建方式和运行模式。
该负责人称,此份《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的主要目标、基本原则、总体部署和具体任务,同时提出了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建设要求,以及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上升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的标准和条件。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陆续建成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各类创新载体,与此同时,各类创新资源分散、创新链各环节相互脱节、产业共性技术供给不足等问题也很突出。《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要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制造业创新体系的战略任务。该负责人认为,制造业创新中心就是由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各类创新主体组成,承担从技术开发、转移扩散到首次商业化应用的新型创新载体,是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的重要节点和枢纽。
统筹推进两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按照《中国制造2025》和《指导意见》总体部署,统筹推进国家和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对此,该负责人认为,围绕《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汇聚国内主要创新资源,解决面向行业的共性技术,每个领域布局一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形成支撑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的核心节点;同时在有条件、综合实力较强的地方,建成一批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最终形成以国家级和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为核心节点的多层次、网络化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支撑制造强国建设。
该负责人认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是面向国家战略必争和竞争优势的重点领域,承担着应对国家产业集体危机,促进产业由低端价格竞争转向高端组织机制竞争的战略使命。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是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的重要支撑和补充,重点产业集聚的省市可按照《中国制造2025分省市指南》的布局要求,在优势领域组建省级或区域制造业创新中心,形成区域制造业创新平台。
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应汇聚区域创新资源,探索多种产学研协同组建模式,其牵头组建单位一般应是具有业界影响力的企业,以资本为纽带,联合具有较强研发能力的高校、具有行业领先地位的科研院所或能够整合区域服务的产业园区平台共同组建。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可探索实现多元化投资、多样化模式和市场化运作,打造新型研发机构,既带动本地区制造业发展,也辐射促进周边区域制造业发展,构建区域制造业创新体系。
对于聚焦事关制造业发展全局的重点领域的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符合《指南》要求、能够整合国内本领域创新资源、运行稳定并可持续发展、在本领域形成较强影响力时,经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专家组审核通过后,也可升级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
制造业创新中心是创新平台的一种新形式,也是我国未来制造业创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如何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此次《指导意见》提出了8项具体任务,包括开展产业前沿及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运用、促进科技成果商业化应用、强化标准引领和保障作用、服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多层次人才队伍和鼓励开展国际合作等,这些任务为创新中心的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引,有助于进一步完善贯穿创新链、产业链的制造业创新生态系统。
对此,该负责人表示,这8项任务的提出主要基于三个维度的考虑。从打通制造业创新链条的角度,《指导意见》提出了开展产业前沿及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和促进科技成果商业化应用等任务,旨在通过产业前沿及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供给,建立联合开发、优势互补、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通过探索多种模式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整合创新资源,打通创新链上技术研发转移扩散的各个环节。从优化制造业发展环境角度,《指导意见》提出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运用和强化标准引领保障作用等任务,通过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和基础共性技术知识产权储备,组建重点领域标准推进联盟,研制对提升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影响的关键技术标准,力图优化制造业创新发展的支撑环境。从加强制造业创新中心服务功能角度,《指导意见》提出了服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多层次人才队伍和鼓励开展国际合作等任务,通过建立众创空间、新型孵化器等各种形式的平台载体,集聚培养高水平领军人才与创新团队,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促进创新中心对制造业服务能力的增强作用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