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讯
王建伟:支持大企业“双创”发展 加大典型经验推广
来源:
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高度重视创业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4月19日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做好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这篇大文章,发展智能制造,带动更多人创新创业”。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中国制造2025’”的前途就在于‘+互联网’,‘互联网+双创+中国制造2025’彼此结合起来,将会催生‘一场新工业革命’”。“‘双创’不仅小微企业可以做,大企业转型升级也需要通过‘双创’更好适应个性化设计、定制化生产的趋势。”《国务院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16〕28号)将建设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双创”平台列为重点任务。为深入贯彻落实领导批示精神,工业和信息化部积极开展大企业尤其是大型制造企业“双创”工作,实地调研了海尔、荣事达、中信重工、共享装备等大企业“双创”实施情况,会同国资委召开了全国大企业“双创”典型经验交流电视电话会议,研究编撰了《大企业“双创”典型案例集》,依托工业转型升级(中国制造2025)资金支持面向行业大型制造企业“双创”平台服务应用推广等重点项目建设。
一、深刻理解推进大企业“双创”的重要意义
“双创”是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重大举措。当前,我国经济进入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为主要特点的新常态,依靠大规模投资、低成本要素投入和出口拉动的传统模式已难以为继,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着力发展高端产业,增强有效供给能力,形成高端引领的发展格局。开展“双创”不仅能够营造合作、兼容、互补、共生的创新创业生态,聚集以技术、信息、制度和人才为代表的创新要素,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内生动力;而且能够促进资源配置优化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实现供需信息透明化、消费者深度参与和生产过程柔性化,推动形成应需而动的即时化、个性化、精准化“按需经济”新形态。
“双创”是制造业提质增效升级的强大动力源。新一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快速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创新路径,“双创”是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的最佳结合点。“双创”推动形成制造业创新发展新生态。通过构建基于互联网的开放式“双创”平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建立健全制造业创业创新体系,形成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的产业发展新生态。“双创”推动形成制造业分享经济新范式。通过向各类创新主体开放技术、数据、计算等资源,推动闲置生产能力的在线交易、协同,形成多方分工协作、价值共享、利益分成的分享经济新范式,有助于推动传统雇佣制向合伙制转变,优化社会财富分配机制,推动实现共同富裕。“双创”推动形成制造企业与互联网企业跨界融合新格局。“双创”平台借助互联网之力加速工业技术和信息技术跨行业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在发展理念、技术产业、生产体系、业务模式等方面全面融合,形成协调共生的产业发展格局。“双创”推动形成制造企业国际竞争新优势。通过高效汇集创新要素,大大提升制造企业对全球资源的整合能力,有助于企业深度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加快形成制造业国际竞争新优势。
大企业“双创”是激发制造业创新活力的关键抓手。“双创”不仅是小微企业的生存发展之路,也是大企业繁荣兴盛之道。大企业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先进的技术条件、较强的产业链整合和资本运作能力,是制造业“双创”的主力军。通过建设大企业“双创”平台,引导创新要素向多业务、全链条、全周期渗透,推动生产制造方式向协同化、定制化、服务化转变,形成附加值更高的新业态、新模式;通过开放大企业“双创”平台,推动制造资源能力高效共享、对接和配置,打造技术攻关、创业孵化、投融资和人才培养的高地,为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提供新路径。
二、充分认识大企业“双创”的现状和特点
在多种举措的支持下,目前全国“双创”热度高企,大企业“双创”正步入全面实施、快速迭代、自我完善的阶段,呈现出三个方面的发展态势和特点:
(一)从单环节突破向体系化重构演进成为大企业“双创”的主要路径
从实践来看,大企业“双创”并非简单的搭建平台、共享资源等单环节应用,而是从业务流程、组织架构到运作模式的整体性、系统性变革。企业首先从需求最迫切的研发环节入手,通过建立内部创新单元、完善创新激励制度,深度挖掘“众”部门、“众”员工的创新潜能。中信重工组建了技术创新团队、劳模工作室、大工匠工作室和工人创客群等多层次的创新单元,实现创新效率和经营效益的大幅提升。在此基础上,企业逐步打破部门、产业边界,由封闭的科层制管理模式向开放的扁平化、平台化、生态化管理模式转变,由单向线性业务运作方式转向网络化的要素协同运作方式,资源加速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荣事达“合伙人制”、韩都衣舍“小组制”均是将企业转型为提供孵化创新服务的开放式平台,把内部员工、外部团队变为平台上的创业者,促进攸关各方的共赢增值。
(二)网络化、平台化、创客化建设成为大企业“双创”的主要方式
大企业“双创”通过搭建资源开放共享、一体化协作、成果快速转化的网络化平台,推动创新向更灵活、更快速、更贴近用户的方向转变。不少大企业自建基于互联网的开放式创新创业平台,集聚政府、企业、研究机构、产业联盟、行业协会等多种资源。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上半年,中央企业新搭建各类“双创”支撑平台100多个,总数较去年末翻了一番。还有部分大企业积极利用第三方“双创”平台开展创业创新,不仅降低了成本投入风险,提高了“双创”效率,还催生了一批面向制造领域、提供专业化“双创”解决方案的平台服务商。如,索为云网搭建了提供在线协同合作、供需快速精准对接、技术资源交易流通和专业化知识服务的云平台,发挥自主的知识自动化技术和制造资源优势,为大企业开展“双创”提供了有力支撑。
此外,大企业“双创”与线上线下融合新理念的结合日益紧密。大唐创新港等大企业以产业园、孵化器、产品转化基地为依托,配套搭建“双创”服务平台,通过线上平台和线下实体空间的互动融合,发展全要素、立体化、一站式创业孵化服务。大企业“双创”还逐步引入了分享、众扶、众创、众筹等运作模式和商业模式,通过分享闲置资源、集众人之智、汇众人之财、齐众人之力,在更广范围内激发和调动每一个体的创新创业积极性。沈阳机床研制了i5智能机床,基于“双创”平台对联网的i5机床进行实时监测,按需提供设备加工在线服务,为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充分释放了赋能作用。
(三)构建创新创业生态圈成为大企业“双创”的核心要义
大企业“双创”集聚整合各类要素资源,不断丰富创业创新服务,加强与中小企业协作,推动形成资源富集、高效协同的产业创新生态。在这一生态中,创业主体、创业要素及创业环境构成了彼此依存、相互影响、共生发展的动态平衡系统。其中,大企业利用“双创”服务于自身转型升级,进一步强化技术、品牌、市场优势,不断增强创新能力。中小微和初创企业围绕大企业优势资源,瞄准细分领域和“长尾”需求,突出差异化定位,成长为行业隐形冠军,延长和丰富了产业链。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第三方服务中介等多元主体发挥各自优势,互动协作,推动形成资金链服务链引导创新创业链、创新创业链支持产业链、产业链带动就业链的良性循环模式。例如,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联合商飞、潍柴等龙头企业,深化政府参与立项出资、科研和基金机构合作运作模式,通过创新产业园、孵化器等业务平台,形成“中心统筹,全球研发,全国转化”的创新创业生态。
总体来看,大企业“双创”平台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也面临着一些亟待克服的困难与问题,在汇聚整合创业创新资源以及带动技术产品、组织管理、经营机制、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的潜力亟待进一步挖掘。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16〕28号)的任务部署,从政策引导、资金支持、试点示范、公共服务、行业评估等方面进一步支持大企业“双创”发展,加大对典型经验总结、提炼和推广,重点做好完善大企业“双创”政策体系,加大投入引导大企业“双创”发展,组织开展大企业“双创”试点示范,提升大企业“双创”基础支撑能力,强化大企业“双创”公共服务体系等工作。(王建伟,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两化融合推进处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