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讯
全产业链革命:制造业与互联网的融合
来源:
在今年夏季的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强调,推动中国制造升级,必须依托“互联网+”,走定制化、个性化的道路,这样制造业才有更为广阔的市场,产品和服务才可以有机地结合起来。
生产模式柔性化
不同于以往企业派遣大量的人力去寻找与发现市场,然后根据自己的判断进行产品设计、生产与推送,通过互联网,企业的生产运营环节完全可以被市场消费环节自动性地串联起来。一方面,企业可以借助众包与分发平台发布研发需求,广泛收集客户和外部人员的想法与智慧,实现价值创造的社会化、产品创新的多样化;另一方面,借助电子商务平台,消费者从网上下单,企业据此不仅可以掌握到产品需求数量,而且了解与捕捉到消费者的需求特征。在此基础上,企业就可以进行定向设计与开发,由此形成了一种市场驱动研发并牵引制造的一种生产模式,即C2M模式,也就是所谓的端(消费者)到端的(制造商)的生产模式。
必须指出的是,消费者的网上下单并不仅是一个简单的购买行为,他们还可以提出自己产品理念、规格与款式等要素要求,即参与产品设计的动态过程,而企业则可以凭借信息控制下生产模块的精细化切割与再组合即所谓的柔性化制造与推送来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在这里,虽然说单个订单代表的只是单件甚至少量产品,但各种订单汇集起来的总量规模却是十分巨大的,因此,个性化的定制同样能够产生传统生产模式下的规模经济效应,企业的生产成本不仅不会上升,而且还会下降。据国际权威机构测算,应用工业互联网后,企业的效率将会提高大约20%,成本可以下降20%,节能减排可以下降10%左右。更为重要的是,个性化定制与柔性化制造完全实现了消费与生产的无缝且精准性对接,企业据此就能收到先前所不可能出现的零库存管理效果。
销售重构与价值链升级
工业App、移动社交营销、搜索比价等互联网服务的浸入不仅拓展出了线上渠道,从而形成了O2O的销售模式,更重要的是,互联网是一个高度透明而且信息及时更新和充分的空间,而且互联网还强力压缩了产品的中间传递渠道,企业的市场搜索成本和与用户交互的成本都得到了显著降低。据波士顿咨询公司计算,中国制造业累计产品销售成本约85万亿元,与互联网嫁接之后,中国工业总体生产效率将产生4万亿~6万亿元的提升潜力。不仅如此,销售中间环节的剔除以及产销的及时交互还有效强化了企业针对市场的快速反应,加快了产品更新迭代的步伐,从而更广泛和更深入地激活了企业的自我创新功能。
与制造业在传统营销模式下集中表现为对重资产的追逐和仅仅关注产品销售不同,经过与互联网嫁接与融合之后,其关注的目光将会从重资产转向轻资产、由强调卖产品转向重视卖服务的层面,正如美国通用将未来商业目标定位在实现软件类收入超过150亿美元,并成为全球十大软件公司、西门子要成为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的提供商那样,未来的更多的制造业将会通过平台维护、软件升级、系统更新等多种途径构建出自己的服务链生态,服务所产生的价值不亚于甚至超过产品的价值,由此驱动着企业价值链朝着高端显著升移以及整个制造业的升级转型。据波士顿咨询公司计算,仅制造业的服务化,中国企业就可创造6万亿元的附加值。
组织再造与精益化管理
实际上互联网不仅实现了生产与消费的链接以及企业营销管理的变革和产业形态的升级,更为重要的是,互联网作为一个并不简单的虚拟空间,其中装置着海量的工业资源,形成了一个无边际的工业云平台。通过云平台,企业不仅可以分享到自己所需要的智能软件资源,而且可以实施协同化生产,机器之间、车间之间,工厂之间的信息壁垒被撕破,传统的聚集型、园区型、大规模的制造业生产方式正在朝着这样一个分散和泛在的模式转变,异地协同、泛在制造甚至将来可以出现无所不在的制造模式。这种由互联网引起的分散协同生产模式以及生产组织的松散化倒逼着企业内部管理实现简单、高效和快速的变革,即从垂直管理转变为扁平管理,从有界管理走向无界管理。
精益生产与工匠精神为传统制造业所追求和颂扬,互联网则可以加速这种优良传承的落地与壮大。保时捷、路虎、奔驰、宝马这些大牌汽车的仪表台上有着无数的机械和电控按键,显示着这台仪器的精密,但在特斯拉的驾驶舱里面,却只有一个巨大的触摸屏,几乎没有按键,不仅操作变得简单,而且看上去还十分养眼。另外,制造业本身固然有自我优化功能,但如果通过互联网的“竞质排名”,让买方为实名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打分作评,最终分出个三六九等,强者胜,劣者汰,制造业的整个身躯由此将变得更为健康与矫健。
未来空间十分巨大
中国是超级制造业大国,也是超级互联网大国。统计资料表明,去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达到3.4万亿美元,囊括了全球制造业19.8%的产出占比,而且连续6年坐稳全球第一大出口国的位置;与此同时,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上升至50.3%,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达38285亿元,居全球第一;重要的是,全球互联网公司10强阵营中有4家中国公司,而且中国还有天猫、京东、唯品会、苏宁易购等众多的互联网商务平台;除此之外,国内4G网络得以普及,5G标准正处加速酝酿之中,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通信技术也日渐成熟与强大。在这种情况下,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极易形成叠加效应、聚合效应与倍增效应。
总体判断,虽然国内已出现诸如上汽与阿里巴巴共同打造互联网汽车,东风和华为联手开发智能汽车、酷派与360公司共同致力于移动终端,以及美的与小米深耕智能家居市场等经典案例,但我国制造业与互联网的融合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而且这种融合主要还是“微笑曲线”中的前端,即采购与销售端,而真正实现价值创造的制造环节尤其是生产过程的融合则少之又少;另外,越是靠近下游和用户,如服装、家电等行业与互联网融合的步伐较快,但中游的装备与上游的原材料等行业,互联网的嵌入非常肤浅甚至还是空白。从内部规模看,更多制造业与互联网所实现的是制造单元或者生产线的融合,而达到整个车间和工厂智能化效果的则极为罕见。从融合路径看,不少制造企业选择自建互联网平台,但制造业与互联网企业跨界融合并未形成趋势或者主流。依此判断,中国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的空间还非常巨大。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