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讯
周剑:以创新创业引领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协调发展新模式
来源:
本文为周剑博士对《国务院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的解读,已在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2016年7月印发的《<国务院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解读材料》首发。 ◆ ◆ ◆ ◆ 以创新创业引领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协调发展新模式 《国务院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解读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周剑 ◆ ◆ ◆ ◆ 互联网技术和产业应用迅猛发展,引发全球经济发展格局和制造业生态体系重构,人类正从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加速过渡。作为继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管理之后的新型生产要素,数据(信息、知识)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源泉。《国务院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把握互联网和制造业变革新趋势,系统描绘了我国在工业化尚未完成的前提下全面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加快制造强国建设的战略部署。深刻领会并切实贯彻《意见》,深入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协调发展,是抢占智能制造发展先机、构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不可错失的历史性机遇。 一、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是构筑智能制造新生态体系的必由之路 我国建国后提出要实现工业化,赶超发达国家。改革开放后,面临发达国家正在实现信息化的新形势。我国是继续先实现工业化,然后实现信息化,还是在实现工业化的同时推进信息化,曾经是一个重大战略决策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日益认识到信息技术引领的时代潮流不可阻挡,不能沉浸在工业化发展的传统格局和模式上,而应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抢抓信息化发展先机,加速形成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模式。 工业化进程可分为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三个阶段,通过机械化实现了机器替代手工,机械力代替自然力;通过电气化实现了新能源转换与远距离传输,推动形成了大规模生产模式;通过自动化实现了生产过程自动控制,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纵观工业经济发展史,其核心驱动要素是技术,最主要成就是实现了物质产品的大规模生产和消费。 信息化进程也可分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三个阶段,通过数字化实现对物理对象的数据采集和数字控制,将物理世界转化为数据信息;通过网络化实现数据信息动态实时传输与共享,支持信息知识大范围协同应用;通过智能化实现信息知识处理自决策,大幅提高数据(信息、知识)应用效率。大力发展信息经济,其核心驱动要素是数据(信息、知识),最主要的成就将是实现数据(信息、知识)的大规模生产和消费。 加速从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转型,实现以物质产品大规模生产和消费向以数据(信息、知识)大规模生产和消费转变的经济发展新模式,是化解资源环境约束、摆脱对物质消耗过度依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随着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加速过渡,智能制造生态体系日益成为全球产业竞争新的制高点。得益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数据信息能够实时传递和共享,分散的供需双方之间也能够实现动态精准匹配,交易成本大幅降低、交易效率极大提升,消费者与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逐步被重构,基于互联网的制造业新模式蓬勃兴起,制造业信息化进程步入网络化阶段。通过深入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实现劳动力、技术、设备设施、资本、服务、知识等资源的大范围动态共享和按需提供,从而实现人人参与、人人获益,全面盘活闲置资源,极大提升资源优化配置水平和利用效率,是推动制造业信息化全面进入智能化阶段的必由之路,是抢占智能制造生态体系竞争制高点的必要前提。 在当前全球经济萎靡不振、我国亟需加速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必须大力提高供给质量,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降低对劳动力、土地、资本等一般性生产要素的过度依赖,不断激发技术、管理、知识等高级生产要素的作用。把握制造业信息化发展新规律,深入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也是要优化要素投入结构,探索激发数据(信息、知识)这一新驱动要素的巨大创新潜能,并通过数据(信息、知识)不断催化和转化技术、管理、劳动力、土地、资本等要素作用,从而为实现制造强国建设的伟大目标提供强大的创新活力、发展潜力和转型动力。 二、以创新创业为切入点全面释放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新动能 伴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围绕用户主导、生产分散化、服务个性化的新要求、新趋势,企业亟需全面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搭建起实现企业内部、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用户之间资源动态协同和按需优化配置的“双创”平台,冲破传统契约关系,探索实现全员共治、共创、共享的新治理体系, 处理好数据(信息、知识)要素与传统要素、信息技术(解决方案)与传统技术(解决方案)、信息化时代管理(组织)与工业化时代管理(组织)、不同产业之间跨界融合的关系,才能充分激发数据(信息、知识)这一新驱动要素的创新潜能,全面有效释放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不竭力量。 在要素层面,要推进数据(信息、知识)要素与技术、管理、劳动力、土地、资本等传统要素的融合。数据(信息、知识)一方面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长期增长的新要素和新动力源泉,同时也在不断催化和转化技术、管理、劳动力、土地、资本等传统要素作用。只有推动数据(信息、知识)要素与传统要素互动创新和融合,优化要素投入结构,才能充分激发数据(信息、知识)的增长潜能,更有效地引发和加速技术(解决方案)、管理(组织)、产业各层面的全面融合发展,促进以物质生产、物质服务为主的制造业发展模式向以信息生产、信息服务为主的智能制造发展模式转变。 在技术(解决方案)层面,要推进信息技术(解决方案)与传统技术(解决方案)的融合。信息技术(解决方案)融入传统技术(解决方案),可极大地扩充其应用领域和价值空间;而传统技术(解决方案)拥抱信息技术(解决方案),才能进一步完善功能性能、提升用户体验、加强用户交互、丰富服务内容、及时服务响应,更好地实现服务化转型,为用户创造更大价值。此外,技术(解决方案)能力不足依然是我国产业高端化的关键掣肘,但任何技术(解决方案)都是在其相关的生态系统中演进和发展,生态系统稳定时,原有技术(解决方案)的优势很难被撼动。当前,无论是信息技术(解决方案)还是传统技术(解决方案)的生态系统都正在或逐步进入颠覆式变革进程,在信息网络条件下以用户为中心,加速技术(解决方案)融合,建立更加开放、协同的新生态体系成为共同的发展方向。只有把握当前这一重大机遇,破除传统生态系统的桎梏和壁垒,不断实现信息技术(解决方案)与传统技术(解决方案)的自我突破和相互之间的融合创新,才能抢占先机,大幅提升信息时代的技术(解决方案)实力,甚至成为新技术(解决方案)生态体系的缔造者。 在管理(组织)层面,要推进信息化(互联网)时代管理(组织)与工业化时代管理(组织)的融合。工业化时代管理(组织)是一种基于技术的分工协作体系,其组织结构形式以职能型为主,达成管理目标的主要途径是对管理活动和过程进行系统有效的“规范化”,立足于通过标准化不断细化技术(解决方案)分工和协作,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信息化(互联网)时代管理(组织)则亟需探索形成基于数据(信息、知识)的新分工协作方式,通过责、权、利的在线化、网络化和协同化突破职能型组织壁垒,其本质特征由“规范化”转变为“动态化”,致力于以用户为中心建立组织功能单元虚拟化、组织要素分散化、组织形式弹性化的价值网络,以最大程度满足用户需求,快速响应市场动态变化。我国工业化尚未完成,工业化时代管理(组织)落后一直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短板。在从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过渡的转轨期,在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进程中,只有立足当前、放眼未来,不断加强工业化时代管理(组织)以及其与信息化(互联网)时代管理(组织)的融合创新,完善管理(组织)的制度化、流程化和信息化,并推动其朝着柔性化、网络化、分权化方向发展,从过去职能型的高度集中决策中心组织向价值网络型的分散自组织多中心决策组织演进,才能更有效加强组织内部、组织之间以及组织与用户之间的动态协同和资源整合,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在产业跨界融合层面,要推进不同产业之间的跨界融合。首先,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扩散,壮大了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了传统产业改造革新,催生了新兴产业发展。但产业创新需要建立在一定的产业知识和经验体系基础上,基于已有的产业基础寻求突破,才是现实可行的途径。高新技术产业无法替代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也离不开传统产业生态体系的支持,二者只有融合发展,才能推动产业全面转型升级。其次,传统的产业边界主要是基于技术的分工而形成的,随着基于技术的工业时代分工方式向基于数据(信息、知识)的信息时代分工方式演进,产业边界将逐步消失,围绕用户体验、个性化服务和价值创造实现多产业跨界融合发展将成为新的潮流和趋势。此外,无论是高新技术产业、传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的崛起,都离不开基础设施能力的全面升级、关键技术的自主可控、关联产业的协同发展。但我国不同产业之间的发展阶段可能存在显著差距,低阶段产业改造提升与高阶段产业的创新突破一样,均不应因循守旧、受限于传统的发展模式和路径,而应该立足于通过信息网络等高新技术推动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各关联产业融合创新、协同突破和共同提升。 三、以核心竞争力提升为导向形成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新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倡导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各界对科学技术也从不够重视转向高度重视,信息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也逐渐进入“技术导向”阶段,“技术导向”引发了实践层面“重技术、轻管理”、“唯技术论”等现象,技术、技术应用以及技术应用目标之间的“两张皮”现象较为普遍。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企业内生需求的增长、知识经验的积累,“业务导向”逐步取代了“技术导向”,也提高了技术与技术应用之间、技术与管理之间的一致性。但是,职能型组织的业务分工是建立在基于技术的分工方式基础上,业务之间的协同性和整体运行的有效性主要通过职能的标准化来实现,随着市场需求日趋个性化、动态化、强调快速响应和用户体验,业务之间的有效协同以及业务目标之间的一致性也就愈加难以保证。“业务导向”并不能很好地解决技术应用与技术应用最终目标之间、业务管理与企业战略之间的一致性问题,难以确保企业战略有效落地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难以从企业总体层面做到“全局优化”。弥补“业务导向”的不足,以核心竞争力提升为导向深入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在信息网络条件下推动战略执行全面、动态、闭环管控,实现在战略一致性前提下的全员、全要素、全过程、全方位有机协同,才能确保企业稳定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加速转型升级步伐,抢占发展先机。 要践行“核心竞争力提升为导向”,需要以打造信息化(互联网)环境下新型能力为主线,形成一套系统、科学、可执行、易操作的过程管理方法,以确保战略目标的准确制订、有效落地、稳定实现和柔性调整。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紧紧围绕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适应互联网时代竞争的新趋势、新要求,必需充分激发融合创新的动力和潜能,通过不断深化技术创新、管理变革和市场模式转型来引领发展,以确保动态获取差异化的竞争优势。用户需求和市场日益开放、动态和个性化,深入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还需要建立和完善信息化环境下的动态组织和开放价值网络,并通过合作分享模式在整个价值网络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围绕为用户创造价值打造柔性新型能力,以抢抓发展先机,加速产业互联网化,确保赢得可持续发展空间。 以“核心竞争力提升为导向”还需要进一步强调我国的国情和产业基础,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协调发展新模式。与发达国家从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到信息化阶段循序渐进地发展和积累不同,我国产业的平均自动化水平低,装备现代化还远未实现,过程的信息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发展严重不足,导致过程信息难以采集和共享,精细化管控难以实现,服务质量稳定性不高、智能化水平低,市场竞争力不强,综合实力难以获得质的飞跃。要加速我国产业转型升级,亟需全面普及数字化,着力突破网络化,积极探索智能化,在此基础上统筹推进“装备(产品)现代化”、“过程信息化”、“管理集约化”和“市场(服务)协同化”。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要充分认识上述逐级跃升的阶段性发展要求,而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日益普及和深化,着重强调当前产业互联网化转型的重要价值和新要求。 装备(产品)现代化是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加速我国产业全面转型升级的基础性问题。一方面,装备(产品)的现代化程度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不足是我国各产业当前普遍存在的短板。然而,只有在装备(产品)中不断融入传感、计算、存储和通信技术,才能不断提高其可识别、可定位、可交互、可扩展的能力,为万物互联和产业应用创新提供坚强支撑。另一方面,当前,我国产业转型升级面临极大的环境和资源压力,快速提升人均劳动生产率和提高产品平均利润率日益成为各产业发展的共识,这为加快推进技术改造,弥补装备(产品)现代化不足,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内外部动力和环境。装备(产品)的现代化发展不足既是我国产业全面转型升级的挑战,但更为装备(产品)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相关的技术和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在互联网时代,装备(产品)的现代化发展具有无限的可能性,绝不应简单模仿发达国家的传统工业化做法,而应围绕为用户创造价值,因时因地制宜地加强创新和均衡发展。 在装备(产品)现代化基础上,过程信息化是我国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必须要实现和不断完善的关键所在。一方面,企业要稳定获取预期成效并实现持续改进,必须加强过程管理,而只有实现过程数据从源头抓取、自动采集、动态跟踪和诊断分析,才能实现对过程的有效管控,才能实质提升过程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另一方面,以信息技术应用为支撑,只有不断加强过程相关业务活动的数字化、模型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水平,才能沿着过程相关的一连串活动,跨越不同职能和层次,通过综合分析与统筹协同,识别过程中的增值和非增值业务活动,重新规划和优化过程,提高全局效率,增强竞争力。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进程中,过程信息化无论是在当前还是未来都将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发展重点,必将催生和壮大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处理等技术工具,以及过程控制、过程优化和过程管理等软硬件系统。尤其是那些能够深谙行业需求、融入行业特征的专业化过程技术工具与软硬件系统必将伴随着行业的创新转型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 在过程信息化基础上,管理集约化就具备了取得突破性成效的重要条件,我国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对于提升产业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方面的作用将凸显。一方面,我国产业领域的运营管理模式将加速从传统的粗放型管理模式向以数据驱动为核心的一体化精细管控模式转变,只有实现管理目标、管理过程指标、管理绩效考核的数字化、定量化、精准化和柔性化,才能有效引导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回归其价值本源,在提质、降本、增效方面发挥巨大作用。另一方面,在信息化(互联网)环境下,管理集约化聚焦于有效突破综合集成难关,只有在确保战略一致性前提下,通过不断深化信息技术(互联网)在跨部门、跨业务环节、跨管理层级集成中的全面应用,破解传统科层制职能管理架构约束,才能更好解决信息技术与业务管理两张皮的痼疾,持续推动业务管理深度优化和高效集约发展。随着管理集约化的深入推进,智能决策、组织变革、战略动态管控和综合优化在我国产业界的关注度将日益提升,数据开发利用技术、综合管理软件、高端咨询等服务产业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与此同时,服务产业的边界将加速融合,围绕用户个性化发展需求提供系统完善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将成为高端服务的发展潮流和趋势。 在管理集约化的基础上,应对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推进市场(服务)协同化是世界各国抢占发展先机、争夺新的智能制造生态体系竞争制高点的共同举措。一方面,在信息化和互联网条件下,只有全面整合和重构组织内外部各方资源,不断深化协同和协作,谋求共同发展,才能满足日益开放、动态和个性化的用户需求,适应新的竞争生态环境,实现新的发展跨越。另一方面,在数据的核心驱动作用下,只有建立更加柔性的组织形态,推动价值主体之间逐步演化为一个开放、动态的价值网络,并建立新的合作分享模式和机制,才能在整个价值网络范围内有效优化资源配置,实现高度协作、成本更低、反应更快的供需对接和集成运作。围绕用户个性化的动态需求响应,市场(服务)协同化将极大地释放激发市场潜力、培育壮大新市场,改变同质产品和服务规模越来越大、利润越来越低的恶性竞争局面,推动全球产业摆脱规模化工业经济的老套路、走上个性化信息经济的新道路。在这一趋势下,大数据技术、工业云服务、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产业链协同服务等服务产业将赢得大发展,传统产业沿全价值链实现服务化转型将日益爆发旺盛的生命力,建立在资源集聚基础上的平台经济以及面向个性化终端用户的小微经济将开创产业发展的新未来。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持续深入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有效促进我国产业全面转型升级是一个长期过程,形成互联网时代融合创新的基本规律和引导架构,将创新引领与现实需求紧密结合起来,以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且能立竿见影取得成效的重点领域为切入点,鼓励百花齐放,因时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为我国各个产业开辟出量身定制的互联网化转型路径,才能务实有效地加速我国产业的全面转型升级、加快实现制造强国建设的宏伟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