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知识
大企业“双创”——历史的启示,当下的需要
来源:
在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的指导下,中国两化融合服务联盟联合二十多家企业重磅推出《大企业“双创”——历史的启示,当下的需要》!全方位解读大企业“双创”的起源、地位、结构、路径、成效,以期为大企业开展“双创”提供参考和借鉴,为政府推动“双创”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撑。全文共分5期发布,敬请关注。本报告将在2017中国两化融合大会上正式发布和解读。
报告指导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
报告编写单位:中国两化融合服务联盟、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一研究所)、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广核核技术应用有限公司、共享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徐工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阿里巴巴集团、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海尔集团、合肥荣事达三洋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浪潮集团有限公司、中科新松有限公司、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
大企业“双创”报告连载之
起源篇
第一章 起源:变革中求突破,竞争中寻发展
第一节 长河流金,变革中的新启示
人类的发展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创新创业的历史。自古以来,创新创业就以一种不可逆转、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当前,网络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全面融入社会生产生活,世界经济正在加速向以信息技术产业为重要内容的经济活动转变,数字经济正在成为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一种新经济社会发展形态,赋予了全球经济全新的增长动力。
16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由农业经济逐步进入工业经济,前两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实现了技术、生产方式、组织结构、国际力量格局的深刻变革,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也颠覆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工业经济成就了大规模同质化的生产方式,使得人类社会迅速发展起来,农业伴随科技进步而持续发展,其比重却出现了下降,制造业比重迅速增长,成为工业经济的代表。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食物的消费比重逐渐下降,人们的收入出现了足以支付更好生活的盈余。
从工业发展历史来看,科学技术只有与制造领域实现深度结合,才能真正推动生产力的变革,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都是技术在制造业的应用中爆发,从而带来技术、生产方式、组织结构、国际力量格局的深刻变革。每一次工业革命都有与之相匹配的社会制度,即技术经济范式。前两次工业革命证明,科学技术和工业基础本身都不能孕育产业变革,建立与工业革命相适应的社会制度体系,推进制造技术在工业、经济领域的广泛运用,是推动各个时期工业国家转型升级的关键。英国、德国与美国之所以成为前两次工业革命的引领者,是因为在特定的时期创新性地发展了与工业革命相适应的体制机制。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英国之所以率先爆发工业革命,得益于其经济制度孕育的创新创业氛围,使得社会各阶层纷纷探索新技术、新模式在工业生产领域的应用,极大地促进了以单件小批生产为主要模式的工业经济发展。18世纪的英国,工厂主、手工艺人、技能工人,甚至热爱技术发明的业余爱好者们不断发挥作用,促进了科学与技术之间的不断衔接、不断融合。同时,各类大众化科技信息传播载体陆续发展,技术与知识的传播范围大大扩张,普通人也能够便利地接触到科技或工业信息。整个社会各阶层通过利用新技术、发展新技术来追求工业成就和经济利益的观念上获得一致,促进了社会各阶层在知识生产和应用上的融合,形成了全民创业创新的氛围。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由“中间群体”启动不同的是,大规模生产单靠技能人员的工艺创新是无法实现的,甚至单靠单个科学家的力量也难以胜任,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核心工业技术发展更多是由科学家与受过高等教育训练的工程师们主导的。在这一时期,美国和德国作为英国的追赶者,通过设立工业实验室、保护知识产权、发展工程教育等,推动大型企业开展技术创新,鼓励科学家与工程师们的联合创新,培养工业人才,打破社会阶层流动障碍,为新的工业革命发展奠定了基石。拥有化工工业发展主导权和先进技术的英国,却没有抓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遇。英国依赖于熟练工人的工业体系成为向大规模生产方式过渡的阻碍,以机器替代人力、实现工人操作标准化侵犯了工头和顾问工程师的既得利益,使其拒不配合企业的改革,直至19世纪末,英国的工厂管理者们依然不能实现对生产过程的有效控制。从这个角度来说,与其说是领先国家在面临转型时采取了新的发展策略、选择了特定的领先技术,还不如说是它们在制度环境和工业实践的互动中主动求变,在回应发展转型的挑战中,实现了社会的各个子系统(经济、文化、政治、宗教、科学、技术等)在新的生态上的协同,催生了新的创新系统。
资料来源: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整理
表1-1 第一、二次工业革命变迁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全球范围内孕育兴起,为我国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迈进提供了宝贵的机遇。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与经济社会深入渗透融合,从生活到生产,从上游到下游,从外围到核心,从媒体、娱乐、商贸等服务业拓展到关于国计民生的工业、农业,从浅层次的工业和产品深化为重塑生产和组织方式的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不仅深刻影响着传统产业、传统产品和传统服务,也催生了大量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全球正处于从工业经济迈向数字经济的重要历史机遇期,人类社会正在逐步迈入数字经济发展的新阶段。以互联网通信、数字制造、工业机器人、3D打印、高效能运算、新材料、新能源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快速发展。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以效率提升为核心的规模经济正加速向个性化、动态化、协同化、以快速响应为核心的定制经济、分享经济转变。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个性化定制需求呈倍数甚至几何级增长。“双创”不仅能够适应创新需要,通过中小企业灵活的经营方式、创新方式和组织结构满足市场个性化需求,还能够适应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趋势,推动大企业通过内部组织结构改造满足市场多层次需要。可以说,“双创”是顺应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发展规律,变革生产关系,发挥劳动者的创新活力,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制造资源、制造能力在网络中更广范围、更深层次的共享,生产资料大众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推动了生产力的变革,进而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相互关系,又包括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的关系。互联网带来信息流的加速流通,实现了全球范围的互联互通,促进了供需信息透明化,在生产与交换的关系中,分工协作体系从以技术为核心转变为以数据为核心,从基于产业链的交换变为全社会范围内的分享;在生产与分配的关系中,劳动者能够以劳动、知识、创意等多种方式参与到生产、分配过程中;在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中,不断催生出按需制造新模式;人在生产中的关系由工业时代劳动者依附于劳动工具而形成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变为协同合作。
资料来源: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整理
图1-1 数字经济时代生产力生产关系变化图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我国抓住第三次工业革命机遇,顺势而为、因势利导,实现换道超车,建设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的战略选择。
第二节 百舸争流,竞争中的新需要
一、“双创”,全球各国竞争战略的共识
创新战略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核心战略,全球创新竞争呈现新格局。为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制高点,在新一轮国际经济再平衡中赢得先发优势,世界主要国家都提前部署面向未来的科技创新战略和行动。从国际比较看,已有一些国家走在了前面。
发达国家纷纷制定战略鼓励制造业创新,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领域的应用。
资料来源: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整理
表1-2 发达国家各国鼓励制造业创新战略
2016年2月19日,美国商务部部长、总统行政办公室、国家科学与技术委员会、先进制造国家项目办公室,向国会联合提交了首份《国家制造创新网络计划战略计划》。《计划》列出了该计划的战略目标,可以概括为提升竞争力、促进技术转化、加速制造劳动力、确保稳定和可持续的基础结构这四点。《计划》的输入来自国家制造创新网络各个利益相关方的反馈与建议,它表达了国防部、能源部等计划参与部门和波音、洛马、GE等工业领袖对该计划未来至少三年该如何发展的共识,识别了实现这些目标的方法手段,以及评价该计划的标准。
资料来源: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整理
图1-2 国家制造创新网络计划战略计划目标
在欧盟,2013年12月,欧盟委员会批准实施一项科研创新计划——“地平线2020”,此计划实施期从2014年1月1日至2020年底,总预算约800亿欧元。计划的目标是:整合欧盟各成员国的科研资源,提高科研效率,促进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2015年10月,欧盟推出五大创新政策:第一,加大研发创新投入力度,积极资助重点优先领域的研发创新活动,特别关注创新型中小企业(SMES)的可持续发展;第二,促进欧盟社会公民广泛参与创新创业及其创新成果的商业化推广应用;第三,强化欧盟现代化工业基础,加速纳米、生物、先进材料、先进制造、关键能源技术等的市场升级;第四,跟踪评估企业创新创业绩效,适时进行创新政策调整,坚持创新创业社会调查,建设工业企业咨询服务平台;第五,采取各种优惠政策措施,持续改进完善欧盟创新创业公平竞争环境。
此外,英国的高价值制造、法国的新工业法国、日本机器人新战略、韩国的IT融合发展战略等,也都意在持续推动技术创新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创新发展。
各国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例如,以色列在2014年推出方案,为年龄较大的员工提供免费培训,教授最新的科技课程,以便其有能力填补高科技职位的空缺。2015年11月,以色列经济部、首席科学家办公室以及移民局三方签署合作协议,决定放宽长期签证政策,鼓励外国投资者与外国企业家进入以色列从事创新创业活动。外国人如果带着创新技术的提议和想法进入以色列进行研发与创新活动,可获得最多24个月的签证。如果外国人愿意在以色列继续创办新企业,则其签证有效期会继续延展,且“创新签证”会自动生成为“专家签证”。
各国不断采取财税金融优惠政策,支持全国创新创业。2015年版的《美国创新战略》提出:对研究与实验开支实行永久性税收减免,简化和改进税收减免措施,减少企业研发投入的实际成本,使其能够更有效地激励私营企业创新,促使企业更加大胆地实施其研发投资战略。美国2016年预算中加大了对更广泛的创新公司的信贷;增设了一种便捷简化的信贷方式;对进行应用性研究的年轻公司允许以信用来抵消税责;额外拨付2500万美元支持全国创新生态系统的建设;拨付15亿美元用于金融企业家和小企业的资本项目;设立10亿美元的款项,以竞标方式支持各州进行区域创业生态系统建设。2014年,日本发布《生产率提高设备投资促进税制》,其中规定:企业对先进设备、生产线以及作业系统的升级提高进行投资,可当期折旧和减税5%。2014年,德国发布《高科技创业基金》,提出要将基金总额大幅提升25%,投资从1.7万欧元提高到3万欧元,高科技研究密集型和高风险的科研成果转化资助也从7万欧元增至25万欧元。2013年6月,英国政府设立公共创新扶持基金(SBRI),2014年创立了创新券、协同研发基金、产业集群扶持基金和创新催化基金等新型金融模式,以解决创新资金的压力,助推英国的创新创业活动。此外,英国的欧洲投资基金(EIF)负责管理2亿英镑的创新投资,其中1亿英镑是该基金提供的匹配资金,这些资金的主要投资对象是英国那些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技术型企业。
资料来源: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整理
表1-3各国针对全国创新创业采取的财税金融优惠政策
二、“双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
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讲话,提出“供给侧改革”。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上明确作出战略部署,提出要实施相互配合的五大政策支柱:即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并提出“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
当前,中国供需关系正面临着不可忽视的结构性失衡。“供需错位”已成为阻挡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最大路障:一方面,过剩产能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转型的一大包袱。另一方面,中国的供给体系,总体上是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因此,强调供给侧改革,就是要从生产、供给端入手,调整供给结构,为真正启动内需,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寻求路径。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党中央和国务院适应与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作出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正确认识经济形势后选择的经济治理药方,也是问题倒逼、必经关口,是解决中长期经济问题的根本之道。
“双创”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体现,是培育新动能的有力支撑。创业与创新结合,会使发展动力更加强劲。“双创”工作就是要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做强做大发展新动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活力。尤其在当今“互联网+”蓬勃发展的时代,万众创新可以把千千万万“个脑”联接成创造力强大的“群脑”,在智慧碰撞中催生创意奇妙、能更好满足多样化需求的供给。“双创”是探索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条新路径,通过“双创”产生更多“铺天盖地”的创新,与“顶天立地”的科技突破相辅相成,构成有系统、多层次的国家创新体系。更重要的是,双创将创新与创业相关联,用创业牵引创新,用市场需求拉动创新,实现产学研自然贯通,让市场在创新中起决定性作用。在双创中会产生很多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并使传统的服务业领域被大大拓展,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涌现,这样积少汇多,积小汇聚,双创就会逐渐成为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依托。
三、“双创”,发挥三个大国优势的落脚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要素和市场主体的活力不断得到释放,创造出庞大的、持续改善的生产能力,构建起门类齐全、规模庞大的制造业体系。同时,我国互联网产业创新活跃、资源富集、优势突出,人口数量庞大。通过“双创”,发挥我国制造大国、网络大国、人口大国的优势,形成叠加效应、聚合效应、倍增效应,是培育发展新动能,建设制造强国、网络强国的关键所在。
我国是世界制造大国。我国有22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居世界首位,56家制造企业进入2015年世界500强企业榜单。我国具有工业体系完整,拥有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制造业配套体系完整,整机产品设计生产、基础元器件/关键零部件制造配套、系统集成及服务方面,已具备相当基础和优势。我国工业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即使一个细分的边缘市场都可以支撑成千上万个企业发展。但同时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产品附加值不高,总体处于国际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中低端,距离工业强国还有不小距离。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人民代表大会网、美国经济分析局
图1-3我国制造业全球占比情况图
我国是世界网络大国。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信息通信网络,固定宽带延伸至全国所有乡镇和95%的行政村,4G网络覆盖所有城市和主要乡镇。网民总数达到7.31亿人,4家企业进入全球互联网企业市值前10名,三家电信运营商营收规模进入全球12强,移动电话用户超过13亿,4G用户总数达到6.1亿,超过美国和欧洲4G用户之和。
20多年来,我国移动通信技术历经2G跟随、3G突破、4G同步,5G启动早、基础好,有望引领全球。在光通信领域,华为、中兴、烽火等企业已经成为全球领先的光通信设备提供商,己成为宽带中国建设的主力军。在智能终端领域,我国智能终端企业已经占据国内市场份额的80%以上,并有三家企业跻身全球前五。在云计算大数据领域,华为、BAT等企业已能提供高可靠、低成本的服务。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图1-4 2010—2016年中国网民数量及普及率
表1-4全球互联网公司发展情况
注:公司市值数据截至2017年5月26日
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我国人口超过13亿,有9亿多劳动力,其中技能人才近1.6亿,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数超过1亿,全国高校在校总人数达3500多万(包括高等职业学校等),每年有700多万高校毕业生,这是独一无二的资源,如果能投入创新,力量难以想象。
表1-5 2010—2015中国各学历毕业生人数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互联网时代的“双创”核心是一场改革,抓住“人”这个生产力当中最重要的因素,通过集众智、汇众力,从根本上改变劳动者知识获取、工具使用、创新创业的方式和能力,让人的聪明才智和活力充分展现出来,让大家有改变命运、获得纵向上升的平等机会,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打造经济新引擎。我们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从过渡依赖消耗自然资源转向更多依靠人力资源。“双创”的蔚然成风,将会推动社会纵向流动,打造创新创业的社会风气,人们不再去膜拜权势,而是追求靠本事建业、立业,社会也会更加公平、公正。在一个开放而有规则的社会和市场里,无论你来自哪里、背景如何,每个人都有可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拓展自己的人生,获取更好的生活。
(作者: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 张健、李潇、夏宜君)